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daqing.13365.net
邮 箱:admin@aa.com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如何呼应课堂教学、重磅指南课后服务怎样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北京学校如何统筹资源做好课后服务……5月17日,发布服务江门市某某电子打标设备业务部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在通州区召开。义务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教育为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构建高质量课内课后整体育人体系,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性工具。课后
实践导向
课后服务提质有了科学指南
会上,工作北京市教委、重磅指南北京教科院正式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北京从系统规划、发布服务内容设置、义务管理实施、教育资源使用、学校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等六个方面,课后为学校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目标是什么?《指南》明确提出,减轻家庭教育实际负担,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完成大部分作业,适当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解决家长不能及时接孩子的现实困难;丰富教育供给,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江门市某某电子打标设备业务部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一定程度满足个性化学习活动需求;彰显学校育人特色,带动学校管理变革,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形成育人新生态。
《指南》指出,学校应在开学前完成课后服务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学后的每个工作日均应提供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时间从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开始,原则上到17:30结束。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服务不纳入课后服务范围。
《指南》明确,课后服务应“一体设计”和“分段侧重”。将课后服务纳入教育教学总体安排,对课内课后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构成学校全过程育人的完整链条。做到课内课后教育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课后服务内容设置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撑。一年级新入学阶段课后服务侧重于适应与融入,小学中低段课后服务侧重于兴趣启蒙、综合实践拓展,小学中高段课后服务侧重于兴趣特长培养、学科实践拓展,初中课后服务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学科巩固与延伸。
作业指导和答疑指导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指南》指出,为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课后服务应设置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专门时间,从一周整体安排来看,作业时间既不可成为课后服务的全部内容,也不能被完全挤占,为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提供时间保障。《指南》还强调,建立课后服务时段学科答疑制度,为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问题提供指导。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刷题备考、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此外,《指南》围绕课后服务对学生的素质拓展给出方向。《指南》明确,素质拓展可包括体育锻炼、科技活动、文化艺术、劳动实践、阅读朗诵、德育心理、综合实践等方面。鼓励采用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实施方式。
资源盘活
课后服务撬动育人新变革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此次工作会上,北京实验学校(海淀)的师生生动演示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乡村四月》一课的学习成果。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学科融合课程,将诗词与历史、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分解为一个个课程任务。从剧本创作到音乐谱曲,从服装设计到舞台表演,均由师生共同原创完成,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利用校园内的大树开设爬树课、结合本地特色开起灯笼课和掐丝珐琅课、将闲置的教师办公室改造为乡村工坊……在怀柔区九渡河小学,这所山区小规模学校将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链资源做有效链接,使学生调研实践中捕捉产业链的痛难点,把真实问题转化成为课后学习课程。学校还聘请当地老百姓成为学校“乡村教育合伙人”,建立了校外教育资源信息库。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校长于海龙说:“虽然身处农村,我们也努力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元的课后服务课程。作为怀柔山区教育集团联盟校的牵头校,学校也积极地把课后服务资源和其它成员校进行了分享。”
通州区教委结合区域实际,挖掘本区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介绍,去年“三大建筑”投入使用,该区研发实施了“馆院+”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三大建筑,依托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主题式、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还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开发了‘产业+’课程,利用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漷县医药健康资源,开发科技、艺术实践、健康等课程。像这样的课程,全区有1700余门。”付树华说。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统筹开展了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实践行动。北京市创新工作机制,将各区组建为四个区域协作体,分别从“课后服务内容设计”“课后服务过程管理”“课后服务资源统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分享,充分体现出多维育人、多措提质、多元协同的实践特点与策略。此次发布的《指南》正是充分集纳各区域协作体工作经验,汇聚全市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集体智慧后形成的。
北京教科院院长冯洪荣介绍,课后服务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双减”工作长效性的重要内容。《指南》是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对学校教育新生态的引导与建构,是北京市课后服务工作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固化。在《指南》编制的过程中,重点回答了课后服务的界定、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后服务与减负的关系、课后服务实践体系、课后服务与学校发展等问题。《指南》意在为全市中小学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凸显育人特色提供支持性工具,帮助各区各校构建全员、全程、全域育人的良好局面。
“双减”三年
课后服务实现“三个全覆盖”
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指出,“双减”工作三年来,全市各区各校遵循“大减法、小加法”的思路,有效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激发学校育人活力,大力提升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切实走在了科学提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据介绍,三年来,北京市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工作日、对所有有意愿的学生“三个全覆盖”。各义务教育学校在课后服务方案制定中,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培优补缺和个性答疑在课后服务中普遍开展。全市各校初步形成了课后服务的学校文化特色或课程活动特色,教育集团、学区有效统筹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积极吸纳校外资源支持课后服务工作。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要学足学好,还要善于打破单科供给,推动构建新型师师、师生、生生、校内校外关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这也体现了课后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王攀指出,各区和学校应借助课后服务这一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新契机,撬动教学、管理、评价、资源、教师发展等多方面变革,优化育人体系和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
王攀介绍,下一阶段,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做精、做新,以《指南》为标准检视改进、优化创新,着眼长远推动课后服务,增强课后服务持续发展动能,构建课内课后整体协调发展新模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在盘活校内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区域资源,规范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学区、集团、城乡共同体等多种教育供给模式,促进课后服务师资、场地、课程、活动等资源的流动共享,实现跨校、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资源融通。
文字:常悦
摄影:蔡赫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